海外華人追劇崩潰實錄:當《紅石榴餐廳》變成轉圈圈,我才懂什麼叫『最遠的距離』

昨晚十一點半,我正蹲在墨爾本公寓的地毯上啃著薯片——電腦螢幕裡《紅石榴餐廳》的片頭剛唱到『生活像石榴籽般飽滿』,畫面突然卡成馬賽克。進度條那隻小圓圈轉得比我老家村口的石磨還慢,最後乾脆跳出『該內容在您所在地區無法播放』的冰冷提示。

說真的,那一刻我聞到空氣裡薯片的焦糖味混著絕望。這部講新疆餐廳悲歡離合的新劇,明明預告片裡有熱氣騰騰的抓飯,有戴著小花帽的奶奶用維吾爾語哼歌,現在全變成像素塊。我甚至能想像劇裡那顆道具紅石榴,該有多像我家過年時擺在供桌上的那一顆——飽滿得快要裂開,籽粒透著寶石光。

我閨蜜在溫哥華更慘。她為了追這部央視出品的新疆都市劇,連續三天凌晨爬起來刷新騰訊視頻。『你知道最魔幻的是什麼嗎?』她在視訊裡頂著黑眼圈說,『劇裡角色在吃烤包子時,我冰箱裡真的還有去年從新疆背回來的孜然粉,包裝袋上還貼著烏魯木齊超市的價簽。』

翻了下留學生群組才發現,原來每個海外華人手裡都攥著部『看不見的劇』。有人為了追《漫長的季節》買了六個串流媒體會員,有人看《三體》得同時開三個瀏覽器視窗切換節點。最絕的是柏林那個哥們,他給筆電貼了張便條紙寫著:『記住!看《狂飆》前要先給VPN燒柱香』。

其實《紅石榴餐廳》的劇作特輯裡有段話特別戳我——導演說他們在烏魯木齊夜市取景時,有個賣石榴汁的大嬸突然對著鏡頭喊:『戲裡的人要記得回家吃飯啊!』當時場記本上還沾了滴石榴汁,現在想來,我們這些隔著半個地球追劇的人,何嘗不是在找某種意義上的『回家』。

前兩天我媽從西安打來視訊,背景音正是《紅石榴餐廳》的主題曲。她說:『這劇裡新疆姑娘的辮子和你小時候編的好像。』我盯著她身後流暢播放的電視畫面,突然想起小學時她給我梳頭,總會哼『我們新疆好地方』。現在我頭髮長到能編十條辮子了,卻連看部家鄉劇都要和系統鬥智鬥勇。

你們呢?是不是也曾在某個深夜,對著卡頓的進度條嘆過氣?或者好不容易打開劇集,卻發現彈幕裡都在聊『這家餐廳真眼熟』,而你連主角手裡那碗拉條子都看不清?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